阿森纳官方球迷会OfficialArsenalCN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木偶大片]美国战队:世界警察『美禁映』(顶楼BT下载/11楼字幕/14楼歌曲/25楼评论^_^) [复制链接]

1#

    这是一部传统的提线木偶动画片,由大名鼎鼎的《南方公园》幕后精英制作,将木偶戏拍成电影,借以讽刺美国称霸世界统治全球的野心。精彩不容错过,五星强力推荐!!★★★★★

◆原  名:Team America: World Police
◆译  名:
美国战队
:世界警察/环球特警组/非常刑警
◆导  演:特里·帕克Trey Parker
◆演  员:亚历克·鲍德温 Alec Baldwin  ....  Himself
      马特·斯通 Matt Stone  ....  Chris/Others (voice)
      特里·帕克 Trey Parker  ....  Gary Johnston/Joe/Hans Blix/Kim Jong Il/Others (voice)
◆类  型:动作/冒险/喜剧/荒诞
◆片  长:98 分钟
◆上  映:2004年
◆国  家:美国
◆语  言:英语
◆字  幕:中文
◆评  分:7.4/10 (8,049 votes)
◆视频尺寸:608 x 256
◆电影分级: R(
注:建议17岁以下青少年由成人陪同观看
)


◆简  介:

        通过牵线木偶动画片的形式表现严肃的政治主题

        美国的警察纵队,自称为是国际安全的保卫者目的是保护全球的和平。当他们得知一个独裁者要把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买给恐怖分子的时候,他们试图去阻止这一切。为了打入这个恐怖组织,官方决定让加里做为特工去执行这项任务。在接受了这项艰巨的任务后,做为成员之一的加里(Gary)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和荣誉。在所有人的努力下他们找到了一个黑市的军火商,得知恐怖分子已经开始了行动。警察也马上采取了行动。从开罗的金子塔到巴拿马运河,最后到了朝鲜的主席宫,整个队伍不顾一切的去保卫着人类的文明。

        这部电影并不是以真人的表现来演绎,而通过牵线木偶动画片的形式表现严肃的政治主题,借以讽刺美国称霸世界统治全球的野心。影片中出现了世界上许多著名的景点,比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埃及的金字塔等。还出现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乔治·克鲁尼、丽芙·泰勒。甚至,还出现了布什总统和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克里。这部电影正式以这种大汇粹的风格奠定了它喜剧的基调,让人在大笑后对美国的野心一目了然。


◆电影相关

        导演和摄像所拍摄的第一幕完成后,他们向为派拉蒙电影公司展现自己的作品。可公司的负责人看到的却是一个破旧的木偶在一个被拔出的废弃的埃菲尔铁塔前。公司的负责人都很吃惊,其中的一个负责人大叫出来:“我们被欺骗了。”实际上这是导演和摄像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在大家的惊奇之后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在美丽的巴黎风景中一个非常漂亮的木偶。

        拍摄这个电影的初衷产生于2003年,当时马特·斯通和特里·帕克一起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了《雷鸟神机队》的一个片段,这是帕克从来没看过。就在那一刻,他们两个决定拍摄一部木偶电影,他们认为通过这种表现方法将能完美的表现杰瑞·布莱克海默(Jerry Bruckheimer)的所有作品。

        当特里·帕克和马特·斯通在2004年圣地亚哥的喜剧电影大会上上映这部电影的时候,他们在电影的一开始在荧幕上打出“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詹尼安·吉劳法罗(Janeane Garofalo)还有乔治布什(George W. Bush)将讨厌我们的电影。”

        电影在一开始被美国电影协会(MPAA)定级为NC-17。在后期的制作中对其中的2个木偶的有关性的镜头进行了修改,级别重新定为R级。



2CD AVI种子:

http://bt.ydy.com/torrent/Dino-Americaw.torrent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1-16 15:56:50编辑过]

本主题由 版主 henry8520 于 2/3/2010 9:19:28 AM 执行 提升/下沉主题 操作
TOP
2#

片中N多政治和娱乐明星联袂登场哦[em01]
TOP
3#

已经谈不上含沙射影了

是非常直露、赤裸裸的讽刺。。。

[em24]
TOP
4#

独裁归独裁~人家多少有点音乐细胞[em01][em07]
TOP
5#

字幕文件

简、繁、英文打包:
15041.rar (, 下载次数:264)

TOP
6#

以下是引用焰色夏树在2005-11-15 22:27:32的发言:

[em01]不发怎么知道会不会被删啊,呵呵,我没那么凶吧[em04]

我倒是有几首《地狱新娘》的歌

[em01]

小树还没看啊~就是那段压轴演讲哦[em01][em07]

要听地狱新娘的歌

[em15][em15][em15]

[em35]
TOP
7#

才看了一半呢~高潮还没到[em01][em07]
TOP
8#

转一篇评论^_^

对于布什发动的所谓全球反恐战争,影片是抱着尽情嘲弄态度的。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一个名为“美国战队”的反恐组织,在全世界对抗恐怖分子。不过,看看他们都做了些什么:影片的一开始,几个样子巨像拉登的恐怖分子在巴黎策划新的行动时,“美国战队”闻风赶来,双方展开了激战。让人笑掉大牙的是,这帮美国反恐“精英”们准头极差,恐怖分子没干掉几个,他们却连带着轰掉了艾菲尔铁塔、凯旋门和卢浮宫,最后这帮“世界警察”在宣称完“我们消灭了恐怖分子”后,就留下在一片废墟中呆若木鸡的巴黎人民扬长而去。这还不算,影片中“美国战队”在后来一次开罗的行动中,又摧毁了金字塔和狮身人面雕塑。影片似乎在传递这样的信息:布什所谓的反恐战争,只不过是将事情越搞越糟而已;真正抓住的恐怖分子有限,却让整个世界付出了更大的代价。同时,影片中毁掉的,都是各个国家历史文明的标志,影片借助“美国战队”的这种“失误”,是在暗示美国的所谓全球反恐,也是美国价值观入侵、糟蹋全球文明的一种体现。同时,影片还间接涮了美国情报部门一把。美国中央情报局因为在911事件中的情报不力,声誉已经非常狼藉不堪。影片中“美国战队”总部有一台超级电脑,名为“情报”(INTELLIGENCE),其实就是暗喻中央情报局。这是一台老犯错误的情报电脑,正是它错误地将中东视为恐怖源泉而差点导致“美国战队”全军覆没。观众看到这一段时,无不会联想到中央情报局提供关于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不实情报而将美国拖入战争的事实。总之,影片通过各种明讽暗喻的手段,说明了目前这场所谓“反恐战争”,其实只会造成更多的混乱。

当然,影片对那些自以为是的政治幼稚主义的讽刺就更厉害了,简直可以算得上无情。这主要是针对好莱坞那一帮比较激进的演员而言的,他们公开批评自己的政府,而他们自己提出的主张,都是些空口大话,对世界局势的实际改善根本无济于事。至少电影的编导马特斯通(Matt Stone)和特里帕克(Trey Parker)是这么认为的。也许他们身在好莱坞,知道大多数演员信口开河只不过撑撑门面而已,所以,他把本片中最荒诞可笑的角色都“特意”留给了喜欢发表政见的好莱坞明星们。这些明星们计有:阿力克斯鲍德温(Alec Baldwin)、提姆罗宾斯(Tim Robbins)、萧恩佩(Sean Penn)、苏珊撒兰登(Susan Sarandon)、山谬尔杰克逊(Samuel Jackson)、马特戴蒙(Matt Damon)、丽芙泰勒(Liv Tailor)、乔治克鲁尼(George Clooney)、杰妮加洛菲罗(Janeane Garofalo)等。影片的编导故意让他们在银幕上丑态百出:阿力克斯包德温只会大谈和平理论和全球变暖,提姆罗宾斯不管谈什么都会扯到大公司黑幕,萧恩佩对世界充满了幼稚的幻想,苏珊撒兰登装可怜骗人被揭穿后还恼羞成怒,马特戴蒙明显被塑造成脑子进水的傻瓜…….可偏偏这些木偶角色的脸形塑造得很逼真,所以观众一下就可以联系到演员本人。当这些拟人的木偶在银幕上表现出荒诞愚蠢时,银幕下的观众笑得几乎爬不起来。

影片编导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讽刺这帮只会夸夸其谈的明星,另一方面也间接满足了观众对明星的“诋毁欲”。习惯了明星们在台前幕后风光无限的一般民众,终于可以在虚幻的银幕上,将明星们狠狠羞辱一把。这当中,被恶搞得最厉害的,自然是本身也很嚣张的迈克尔摩尔(Michael Moore)同志,片中他出场时抓着两个热狗,腆着硕大的满肚肥肠,嘴角还流下混杂着黄色调味汁的唾液……….活脱脱一个“愚蠢的白人”(摩尔自己写过一本名为《愚蠢的白人Stupid White Man》的书)。这一有意丑化的形象,让刚刚在《华氏9/11》里领略了摩尔的“自主”正义的观众,几乎笑得喘不过气来。更极端的是,影片最后让这帮政治幼稚主义的明星被“伟大领袖+伟大剁手”金正日同学利用,成为“美国战队”的敌人,个个都死得很惨。虽然好莱坞明星们被人恶搞也不是第一次了,但如此极端的方式还是前所未有的,因此性格激烈一点的如萧恩佩,就曾发布了一封公开信,反骂本片的编导。但对于观众而言,这也算得上另类的刺激,所以他们笑得几乎发狂。

几个关键的政治人物也被故意刻画得让人忍俊不禁。本拉登的形象被复制到几乎每一个恐怖分子身上,使得他们看起来都像同一个人。著名的伊斯兰极端主义组织“吉哈德”几乎成了恐怖分子口头禅,充斥在编导自己“发明”的阿拉伯语对白当中。无功而返的联合国核检官员,在电影中也被涮成了不敢触怒金日成的胆小鬼,并被后者关押进地牢。说到朝鲜领袖今正日,虽然影片按照美国意识形态习惯把他塑造成了独裁者和世界恐怖的根源,角色形象也非常粗俗搞笑,但他却是本片中形象最饱满的。尤其是在影片中间,这位大反派突然声情并貌地用蹩脚的英语唱起了《我是如此“鸡摸”》(I am Ronely)时,喜剧效果达到最佳,不少观众笑得直擦眼泪(顺便说一下,给亲耐的小日日配音的,就是本片的导演特里帕克;他同时还将不同的声音献给好几个角色,包括男主角和提姆罗宾斯)。

由此可见,《美国战队》本身并没有任何立场,它只是无情地对于有任何立场的角色进行讽刺,乃典型的虚无主义。这种肆无忌惮、嘲弄一切的作风,从影片的对白和歌曲就可以看出来。片中出现了多首歌曲,不过每一首都让正经人士脸红,如男主角——一位百老汇明星——是唱着《人人都有艾滋病》(Everyone has AIDS)出场的,当他在接受任务前装模作样地参观华盛顿各政治景点时,背景音乐响起来的是名为“自由并非免费”(Freedom isn’t free)和“打炮真是高消费”(There’s a hefty fuuucccckin’ fee)的乡村歌曲,让人下巴都跌出来。更让卫道士们心脏病发的,是影片中脏话连篇,带F的字眼满天飞,一些桥段已经粗俗到让人恶心的地步,例如“美国战队”主管为了让男主角表示决心,竟让他为自己口交。片中还有男女主角两个木偶赤裸裸的性爱场面,虽然据说已经删去了两分多钟,但现有的画面已经能够让菜鸟们作为钻研《洞玄子36式》之参考了;这种比较“先锋”的画面,让人怀疑美国电影协会(MPAA)是不是对该片放弃希望、完全听之任之了。影片的结尾更是颠覆到登峰造极,竟然用一段关于人体性器官的比喻拯救了全世界!如此种种,充分说明本片在讽刺政治时不仅不分对象,而且也不讲究讽刺方式的得体,甚至故意采用令人恶心反感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肆无忌惮。

对于自己的同类——电影们,《美国战队》恶搞起来,当然更加毫不留情。影片的整体风格,和布瑞克海姆监制、麦克尔贝导演的那些动作大片不无不同,据说编导的本意就是要拍一部那样风格的拯救世界的动作片,只不过这次是用木偶来表演,而且人物明显要比装正经大义的迈克尔贝人物要无厘头得多。从本片情节中,观众能领略N多好莱坞的俗套,例如“不情愿的英雄”:最后拯救全世界的英雄,开始的时候都是不愿卷入纷争的,如果让他们选择,他们会像本片主人公开始做的那样——选择离开的那道门。嘿~~毕竟不是人人都是尼奥(Neo)嘛。很不幸的,总有些鸟事情让这些不情愿的英雄最后“铁肩担道义”,或者是爱情,或者是亲情。说到这里,大家脑海中的CPU已经开始嘎嘎叫的搜索类似情节的库存了吧。不用多想啦,全世界都盛产这种调调,因为它最俗套,而最俗套的东西也往往能吸引最多观众。

相比起那些单纯玩“不情愿英雄”的电影,《美国战队》还是有野心的,毕竟能恶搞的人都是不太拘泥的,既然能玩残一个俗套,何不一次多玩几个、爽个痛快?所以,我们在本片中还会看到三角恋,是的,同学,你不是在看《珍珠港》;但是,你是在看一部要玩死“珍珠港”情节的电影。观众们还将看到“最后一分钟解救”,这个实在太著名了,有眼睛的人都看过,也就不必多说了。最有意思的,是影片的情节还隐含着主要角色性格与人生经历的内幕,它们分别是关于主角加里(Gary)和另外一个队员。不过,同学们不必期待从他们嘴里说出来的秘密会又多赚人眼泪,忘了吧,那些是剧情片的俗套。哦,也许这里同样也能赚你的眼泪,那是你听完无法忍住不笑而挤出来的眼泪!

与俗套的剧情相对应,片中还有N多巨熟悉的镜头和场景设计。典型的如开场“巴黎歼灭战”那一段,从“拉灯”们开枪的姿势,到行人慌张暴走的混乱,到“美国站队”直升机落地时的特写与仰视镜头,再到中间火箭弹乱射爆炸的广角镜头,直到最后恐怖分子的“死而不僵”的慢镜头,一切都做得让动作迷们看起来很舒坦,似乎是严格遵照迈克尔贝的《虚华动作片速成手册》拍摄的,只不过那些木偶的动作太搞笑,味道全部变成了讽刺而已。尤其是当女主角抱着牺牲的男同志哭嚎一声“不”的时候,那俯视拉升的镜头,是否又有一堆片名在你头脑中旋转呢?其他的如巴拿马运河爆炸后造成的毁灭性效果,看过从《天煞地球反击战》、《绝世天劫》(Armageddon)到最近的《后天》的同志们,应当巨熟悉那种用民众惊恐的眼光来渲染的破坏效果。可以说,除了角色是木偶外,影片的镜头运用根本就是在全面模仿所谓的动作大片们。

如果说到具体被模仿(似乎很难说“致敬”)了的影片的话,一开头字幕频繁爆炸的样子以及地球的遭遇,是不是改提醒同学们《绝世天劫》要开始了呢?如果具体要联系每个场景来解释的话,估计没看过的美眉要锤我的屁屁了,所以只是简单列出一些个人认为一些被典故了的电影,如《夺面双雄》、《星球大战》、《最高危机》、《大独裁者》、《驱魔人》、《黑客帝国》、《杀死比尔》、《黑超特警组》等。信不信由你,男主角变脸的场景,我想到最贴切的应当是《大话西游》,和至尊宝为搏晶晶姑娘一笑的造型何其相似也!就差那块香味独特、黑得很有性格的洗脚布了!而那个榔头的出现,个人认为很是爆笑,深得无厘头的精髓。看来周星星同学不应当担心自己影片在美国的受众问题了。

诚然,并不是所有的政治讽刺电影都是如此肆无忌惮的。一般来说,只要编导不是彻底的虚无主义者,只要他们还有某种信念,他们的作品就会有一个强烈的支撑点。典型的如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的作品,很多都带有政治讽刺的意味,如《生逢七月四日》(Born on July 4)和《刺杀肯尼迪》(J.F.K),虽然充满了对故事发生时代政权的怀疑和抨击,但导演本人还是有自己的一套主张,而且通过特有的讲故事的方式,使自己的主张得以传递给观众。斯通的电影叙事方式是如此有力,以至于很多人看完他的《刺杀肯尼迪》后觉得那才是唯一正确的解释。

和斯通的信念类似,迈克尔摩尔也是政府怀疑论者,同时也自封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代言人。不过,比起斯通的电影语言,摩尔的叙事方式就更具有主观性。斯通是从客观证据中整理出拥有严密逻辑的一条主线,摩尔论证的逻辑性只有片断性,连贯起来的话,是很难自圆其说的。因此,尽管好莱坞认为斯通是比较激进的分子,但还是非常敬佩他的电影才能;但对于摩尔记录片的成就,就存在很大争议。也正因为如此,《华氏9/11》并不像国内观众那样,对美国总统大选有扭转性的影响,它只不过加强了本来就支持或者反对布什的观众的原有看法而已,并没有改变党派支持者的构成比例。

相对于斯通也好、摩尔也好这样的“认真”派,好莱坞更多的是带“调侃”兴致的政治讽刺片。1998年由约翰屈伏塔(John Travolta)主演的《原色》(Primary Colors),就是以克林顿1992年的总统竞选为原型,顺便加进了他后来和莱温斯基小姐之间的绯闻因素。最有趣的是1997年由达斯汀霍夫曼(Dustin Hoffman)和罗伯特德尼罗(Robert De Niro)主演的《摇尾狗》(Wag the Dog),讲述谋求连任的总统为了转移国内媒体对自己性丑闻的关注,委派一个好莱坞制作人“制造”出一场发生在阿尔巴尼亚的虚构战争,好让自己当一回英雄以赢得选举的故事。可谓是将政党竞选的荒诞滑稽和好莱坞的光怪陆离结合得天衣无缝,令人不得不佩服编剧得创意。这类“调侃”性质的政治讽刺片火药味没斯通和摩尔作品那么浓,同时又不像《美国战队》那么肆无忌惮,是一种比较风趣优雅的讽刺。

不管以怎样的方式去展现,政治总是以其复杂性和神秘性,提供给艺术创作者无穷的素材;也许过不了多久,今年的美国总统选战,又将成为好莱坞的一道新的开心果。
TOP
9#

最后Kim Jong Il的出逃是不是第二部的伏笔呢[em01]

期待啊[em32][em31]

TOP
10#

以下是引用焰色夏树在2005-11-16 1:24:45的发言:
[em01]好,我睡醒了发出来[em46]

小树说的歌到现在还没发出来~睡美人啊。。。

[em07][em10]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