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买《Here with me》时是在一个昏昏沉沉的傍晚,和同学晃进一家音像店,一眼发现并不醒目的《Here with me》,如被人驱使般地买了下来。接着便和同学有了一段经典对话:
同学:封面好有个性!!
我:呵呵~~~~~~~~~~~同感~~~~~~~~~~~
同学:听过吗?好听吗?
我:没听过。
同学:Dido是谁?
我:不知道。
同学:那你买干吗?
我:..................只是觉得比较好听............
回家细细品味,果然不俗。
所以,我一直认为,让我听Dido的歌,肯定是神的旨意。
于是在第一时间买了《Life for rent》。感觉到的,是比《Here with me》更多的感动和共鸣。
反复的聆听后,得出结论:Dido是隐现在伦敦雾里的精灵。
关键词分析:伦敦,伦敦雾,精灵。
伦敦:近乎完美的城市,小资,朦胧,加一点颓废。
一直以来,城市生活在轻音乐中久久缺席(不是打着城市的旗号说爱情的所谓城市生活),城市思想更是难觅踪迹。而Dido把它们带到了音乐中,而且是具有伦敦特点的城市生活。
在她的名作《thank you》(也是我最喜欢的一首歌)中,歌词基本由平凡琐碎的生活小事组成:阴雨,酒吧帐单,头痛,上班迟到,毛巾等等,一副十分凌乱的图景,看了很叫人泄气。连她自己都说“even if I'm here,they'll all imply that I might not last the day”,但是一个电话和一幅画就可以让她丢掉所有烦恼,“it's not so bad”,还让她感恩他所带来的安慰:“I want to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the best day of my life”,糟糕透顶的一天,就这样变得阳光灿烂了。
这样的感动人们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但没有人会注意它们,一脸麻木的经历着错过着许多细小如水滴的感动,却不知感恩,不知把握。只有她发现了,她把这些感动一颗颗拾起,仿佛拾起掉满一地的芙蓉玉,不多一会,掌心就是一片粉红的温润了。
在《Life for rent》中,她所展现的不再是现实的感动,而是城市人的共同理想:流浪生活。其中几句更是道出了大多数人的心声:
I've always thought that I would like to live by the sea
to travel the world alone and live more simply
但同时她也明了其中的无奈。“Life for rent”只是一个美丽的肥皂泡泡,轻轻一吹就消失不见。
I have no idea what happen to that dream
cos there's really nothing left here to stop me
it's just a thought,only a thought
.............
伦敦雾:低迷,模糊,轻灵,自然。
这些形容词是否能够描述出Dido的曲调风格?她是擅长混音的,特别是在《Life for rent》中,背景音乐常常模糊不清,却给听众以“月朦胧鸟朦胧”之美。她也喜欢用低音鼓,听起来有些沉重,如天花板就在头顶而四周在不断回荡着沉闷而模糊的声响,令人手足无措。
有人形容她的歌曲风格是“清秀”。确实,在她的音乐中,很少有徒有其表的浮躁,也几乎没有花俏的饰音,全靠她沙哑而不加雕刻的嗓音讲述一个个平淡得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曲调也是清清淡淡的,很轻灵,很自然,一如她的嗓音和歌词,没有什么大的起伏,不用担心突然来一美声吓人,也不用担心凌厉的鼓声会把你从陶醉中吵醒。就像伦敦的雾,能感知它的存在,可以看,可以想,可以闻,可以感受穿过水雾时的微微凉意,也可以陶醉其中,但就是无法切实的抓住,无法将一团雾装在瓶子里带回家欣赏。它们的颜色也很像,都是轻灵的透明的白,无法抵挡,也无法描述。
精灵:善良,智慧,有灵气。
本来想称她为“天使”,可连她自己都说“I'm no angel”,那就称她为精灵好了。
也许精灵更适合她。因为精灵比天使更能洞察世间的一切,比天使更有灵气。
只有她能从那么平常的生活中找出突破口,然后一直不懈地挖掘,最后得到一大把的感动和共鸣;只有她能将一个又一个没有结局的故事演得那么完美那么自然,远远超过那些所谓完美的做作故事;只有她才能绽放出那么纯真灿烂的笑容,如同刚刚开放的粉红色玫瑰;只有她能够像感恩上帝一样感恩生活,不管是一帆风顺还是糟糕透顶;只有她能够写出那么温和自然的曲调,在她的演绎下发挥出极端高远又极端贴近生活的魔力.............
只有她,Dido,是隐现在伦敦雾里的精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7-17 15:42:4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