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海洋的儿子!”当中共中央优秀共产党员,中国海洋学资深院士曾呈奎在经理了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以后,留下了掷地有声的话语离开了他心爱的海洋研究。但是,他的理想依旧随着海水而汹涌澎湃,他的名字,永远留驻在神州大地和祖国人民的心中。
在这一生中,曾呈奎只有一条人生信条,“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与一切。”在许多次重大的人生抉择之前,祖国永远是他人生天平上最重的砝码。
1909年他出生于厦门的一个华侨世家,1929年,他在厦门大学攻读植物系的时候,看见当地的农民采集海藻食用,便萌生了“海洋农业”的想法。为了填补国内在这方面技术的空白,他只身漂洋过海,到美国学习植物生理学,藻类学和湖泊学。然而当他学业有成时,他已经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专家,但是自小“泽农”的理想和“沧海桑田”的抱负,他毅然回国。
1956年,曾呈奎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基层组织初步通过了他的申请,然而,由于正值“文化大革命”,他被关进了“牛棚”,直到古稀之年,他才实现入党报国的志愿。
然而,曾吴奎爱国,还体现在他热爱海洋,开发海洋的方面。
曾呈奎从事海藻生物学研究70余年,在藻类的分类形态研究上发现了百余个新种,两个新属,一个新科,具体主持和领导了《中国海藻志》的编写,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威的藻类分类学家之一。并且为中国带来了三次“水产养殖浪潮”,把一个在20世纪初还是空白的产业,带来了新中国海洋产业的腾飞,并且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他一生因为科技开发,论文创作等获奖无数,而他生命中获得的最后一个奖项却是“全国爱心捐献奖”。通过这个奖项,他的同事们才了解,近几年来,他已累计拿出了近30万元用于公益事业,捐助给困难学生和社会群体。于是有人说曾呈奎对他人是“散财童子”,对自己却处处“精打细算”。他的小保姆郑立妍流着泪告诉记者:“曾老平时连一张餐巾纸也要裁成三块用。”
他叮咛他的亲友,在他去世以后,要把他的骨灰撒在中国的领海里,把自己的所有文献资料捐献给中国海洋研究院。他的一生,紧紧地和祖国和海洋维系在一起。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心系祖国,心怀海洋的赤子又何止千千万万,其中之一便有我国第二代领导人——邓小平。
“与祖国同在,与人民同在,与大海同在”是邓小平临终前的遗言,他把自己的骨灰撒进了大海,捐献角膜,解剖遗体供医学研究,他一生毫不保留的捐献给了祖国,人民和大海。
邓小平一生经历“三落三起”,30年代在中央苏区时,他的正确战略收到了“左倾”临时中央的批判斗争,被撤消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职务,受到严重警告的处分。而第二三起受到打击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初期,他和刘少奇一道遭到错误批判和斗争,被剥夺一切职务,并被下放到江西劳动改造三年,1973年回归后不到三年,由于毛泽东不能容忍邓小平等人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在76年4月7日撤消邓小平党内外一切职务,保留党籍,以观后效。
当年72岁的他,在一般人看来也许政治生涯就到此为止。然而邓小平以不屈不挠的毅力,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高超的政治智慧。在他老年的岁月中谱写了他一生中最辉煌的华章。
1977年的7月16日到21日,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17日,全会一直通过恢复邓小平的一切职务。而在1978年的12月18日至22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更是树立了划时代的里程碑——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正确评价了毛泽东思想,纠正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不正之风。
而最具有时代意义的,莫过于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政策。邓小平主席第一次正式让祖国和外界相通,让海洋成为我们中华大地运动的血液,从而迎来了中国历史上最翻天覆地的变化。并且,遗落在太平洋上属于中国的两颗明珠,也通过他的调解,即将重新回归祖国的怀抱。
当没有目睹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没有见证澳门上空飘扬五星红旗的改革开放总设计师在1997年永远地闭上了他的眼睛时,苍天感叹,大海翻波,一代伟人即使化为灰烬,也要和大海同眠!
古往今来今来,江河奔流不枯竭,是因为最终要汇入大海,一滴晶莹的水珠要永远焕发他剔透的光彩,也只有融入大海。而一个人要体现他最崇高的价值,也只有和祖国紧紧地维系在一起。
感慨以上的两位英雄人物,凝望守卫边疆、驻扎大海的解放军战士,回首历史上郑和开发航道,然后连绵不断的外交往来,遥盼海峡两岸的团圆统一。一直以来,海水不正是爱过赤子的血脉,是中国历史长河的血脉吗?
把许愿瓶扔进海水里,让我们对祖国的美好愿望和祝福随着波涛漂流;把我们的心埋在海床里,凝聚成一汪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