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lvet Goldmine (Todd Haynes)
天鹅绒金矿(紫醉金迷)——托德·海尼斯
影片以摇滚史上两大另类英雄Igge Pop和David Bowie的传奇为蓝本,营造了华丽过剩的视觉风格和充满狂热而又颓废的情节。
一个人可以造就一个时代。一个时代可以深化一种信仰。一种信仰可以锤炼一段价值体系。一段价值体系可以改变整个世界。
无数的时代交织着无数的辉煌,无数的辉煌点缀着无数璀璨的生命。今天他们如流星一般离我们远去。有如上个世纪20's爵士乐时代的美国梦和菲茨杰拉德, 60's布鲁斯情怀的跨掉派和金斯堡、凯鲁亚克、吉姆·莫瑞森,以及70's的Glamor Rock和David Bowie、Iggy Pop、Kiss。
告别是他们最后唯一的方式,怀念则成为如今残留的理由。
《紫醉金迷》回述了一个妖艳的时代。一段濒绝生命的疯狂和唯美。
影片以一个记者的视角进行推动和发展。80's伦敦先驱报的记者史安迪受命 调查十年前Glamor Rock的天王巨星Brian Slade在一次枪击事件后的销声匿迹, 在调查中史安迪仿佛又回到自己紫色的青春岁月,并发现了一个发生在流逝的风云人物之间的曲折故事。十年前的史安迪是一个迷恋妖艳摇滚的贫民青年,影片正是通过一个当年的妖艳摇滚乐迷如今成为衣冠楚楚的职业阶级的旁观者的眼光, 描述了一个风云时代的终结。
这是一个华丽的性别畸变的时代,激情和幻想是这个时代自始至终的特征。有如贯穿作品的那颗王尔德遗留的碧绿的宝石饰针一般,它闪耀着艳媚的光彩。 这段色彩如日中天的领袖人物便是Brian Slade。
成名之前的Brian Slade同样出身贫民,他痛恨爱与和平的嬉皮文化的虚伪, 认为他的音乐更能触动社会的孤儿和流浪艺人。“我是一个异类,”Brian Slade 如是说,“我将给世界带来一场革命,一场性革命。”“重要的是风格。”然而 在70年的伦敦,听着Beatles的摇滚乐迷对这场革命显然感到手足无措。当Brian Slade在台上穿着裙子倾力演出的时候,台下传来的是一片嘘声和嘲讽——“这个老太婆是谁?”在愤懑中下台的Brian Slade无法摆脱对现实的失落和不满,这时他看见了一个甚他犹为出格的狂人,一个在台上脱光裤子于音乐声中神经质般地 跳动和扭摆并对台下的喧哗报以中指的疯子——车库摇滚的创始人,来自美国的 Curt Wild。事实上从那一刻起,Brian Slade就已经无法掩饰自己眼中的光芒和 对Curt Wild的倾慕之情——“他做了我没有想到的事情。”
之后Brian Slade几乎一帆风顺。他碰到了经纪人狄谢利——一个使他日后飞黄腾达的商人。Brian Slade于一夜之间成为了时尚的代名词,Glamor Rock的生活方式也日渐深入人心。在伦敦的街头随处可见打扮得妩媚而娇艳的男人,双性恋成为一个挂在嘴边的时髦词汇。——“我们都是Gay。”“我爱男人,也爱女人。他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在这场反叛伦理的社会潮流里,当年的记者史安迪也是其中一颗躁动不安的水滴。
再次见到Curt Wild的时候,Brian Slade已经身成名就,而Curt Wild仍然是 流落美国街头的一个底层乐手。Brian Slade把他从美国带到伦敦,给予他物质上 的条件和资助,并亲自担任他的制作人。Curt Wild是一个有着带有深刻烙印的阴 抑童年和同性倾向的狂放不羁的艺术家。二人的相识对双方均是如鱼得水,并逐渐由惺惺相惜发展成合为一体。这段时间是两人生命中最为闪亮和快乐的黄金年 华,也是Glamor Rock大行其道的鼎盛时期。“我们要改变整个世界。我们将是未来的主宰。”Brian Slade对着黑压压的人群说道。两个绝伦拔萃的天才塑造了一个时代的灿烂,或者不如说是两个特立独行的疯子打破了瘫痪的社会伦理。如同 Iggy Pop那句众所周知的名言:“我唯一所做的,只是彻彻底底地抹去了六十年代的老梆子们。”
然而好景不长。Brian Slade和Curt Wild之间终于出现裂痕,Curt Wild的暴 躁和任性是导致分手的直接导火索。在一次争吵之后Curt Wild扬长而去,再次回 到街头。Brian Slade从此心灰意冷,同时加上Glamor Rock的日趋主流化和自己 逐渐成为一个时尚的商业标签,他拒绝任何演出,并开始自暴自弃。终于,在一次盛大的商业演出中,他自编自导了一起枪击事件的闹剧,并从此销声匿迹。Brian Slade这一名字永远消失在了历史中。
若干年后,记者通过明察暗访,得知当今的流行歌手Tommy Stone就是当年的 Brian Slade。记者从Tommy的演出现场出来,在酒吧邂逅了生活在消沉之中的Curt Wild,两人望着墙壁上Tommy Stone的大型宣传海报,无法抵挡的失落和茫然。一个时代就这样终结,一种信仰就这样磨灭。那个曾说过“我要改变整个世界”的少年如今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大众的世俗偶像,整日在升平的笙歌中翩翩起舞。 他叫Tommy Stone,刚刚举行了迎接总统的盛大演出。而Curt Wild和史安迪唯一能做的,就是在无法遏止的怀念中努力地忘却,以及与身边廉价流俗的人群和空气一起,平和地长久地安静地快乐地生存下去。
《紫醉金迷》是一部描述“英国梦”的作品。影片以极其绚烂的表现主义手 法和大量华丽的舞台布景及造型描绘了一个金碧辉煌的时代,一个唯美绝伦的英国梦想。或许是最终理念的破灭以及这幅画框日趋的远去,作品中多次出现从高 空俯拍的天真孩童的脸,导演刻意地将这个时代渲染成一个飞翔于天际之间并凌 驾于人群之上的梦幻天堂。同时由于这个时代固有的特征,使影片带有强烈的对 Gay情结近乎奢华的美化。有如贯穿作品始终的那颗从王尔德时代遗留下来的碧 绿宝石——它成为一个璀璨的象征,或者一种信仰,一个价值体系,然而它最终 陨落于人群之中。
史安迪是一个曾经经历妖艳时代的贫民青年,他出身于保守家庭,是千千万万个追随者的缩影。在这个卑微人物的出色表演中整部作品的完整性得到了丰满。少年的史安迪跌跌撞撞地奔出家门,扔下套在身上的外套,穿着女性内衣在街上 晃晃悠悠地徘徊,眼神里透露出一种局促和邪气。唱片店里史安迪被趾高气扬的老板斥为垃圾GAY,他满脸的无辜和委屈。Brian Slade在记者招待会上坦言自己 观点的时候,史安迪顾不得一旁在座的古板的父母,兴奋地手舞足蹈“That's me! That's me!”而史安迪躲在房间中手淫被父母训斥这场戏简直是一个精华。Brian Slade性感妖艳的歌声中史安迪半匐在地,脸贴着海报上Brian Slade的裸体,背后是用桌子顶住的门——他显得提心吊胆和压抑,小心翼翼地动作。然而父母还是冲了进来,戴着老式眼镜的父亲雷霆大怒地斥骂声和镜子中史安迪颤抖哭泣的流满泪水的脸是一场精彩的二重唱。
Brian Slade是一个倒塌的悲剧。沦丧是他最具悲剧色彩的地方。他没有死去,没有从此隐居,而是摇身一变,又成为了另一个公众型偶像。正如片尾Curt Wild 所说的那样:“大抵他求仁得仁吧。”曾几何时,阳光下踌躇满志的少年,扬言要改变世界的艺术家,Glamor Rock的殿堂级领袖人物,最终蜕变成了一个世俗的 投机分子——或许这是对“摇滚变色龙”最好的解释——这是一个巨大的讽刺,同 时也表达了作者黑色的无奈,有如Curt Wild痛苦的表白:“我们曾想改变世界,可仅仅改变了我们自己。”Brian Slade是时代终结的炮制者,而他本人无疑又是最痛苦的受害者。
Glamor时代是一个华丽的时代,在表现形式上作品比较接近地勾勒了当时的社 会。街上到处是穿着奇装异服的男女不分的青年,黑暗中的酒吧里躺落满地的赤 裸的肉体,Brian Slade性感俊美的脸和身体和其极具前卫的服饰,叙事中时常穿插的戏剧形式以及其中使用的大量华美的舞台布景和造型。尤其是Brain Slade 在最后出现的一段画面,黄金建造的宫殿中Brian Slade打扮像一个邪恶的幽灵, 鬼魅一般四处飘荡,天空中洒满了紫色的花瓣,一个时代的金碧辉煌被渲染到了 极致。
然而跟所有的这些相比,影片最为出色的恐怕还是对音乐的运用和把握。在音乐的制作阵容里有像Lou Reed和Brian Eno这样殿堂级的人物——当年他们与 Glamor Rock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及David Bowie和Iggy Pop本人。影片 中几乎每一首音乐作品都是一流上品。Brian Slade在与Curt Wild决裂之后的那段音乐,每次都几乎撼动人心,尤其是Brian Slade在唱完最后一句时倾斜的流满泪水的脸,宛如一个颤抖的天使,甚至连我都想吻他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