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森纳官方球迷会OfficialArsenalCN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分享]《再见列宁》:为信仰圆谎 [复制链接]

1#

片名:Good bye, Lenin!
译名:再见列宁
导演:沃尔夫冈·贝克Wolfgang Becker
主演:丹尼尔·布鲁赫Daniel Bruehl
   凯萨琳·萨斯Kathrin Sass
片长:118分钟
类型:喜剧
上映日期:2003年2月9日(柏林电影节)
官方网站:www.good-bye-lenin.de
2003年第53届柏林电影节最佳欧洲影片蓝天使奖

[剧情简介]
在丈夫逃往西德后,充满热情的东德共产党员克里斯蒂娜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她的党和一对儿女,并严格按照社会主义的要求抚养教育他们。1989年秋天,克里斯蒂娜突然心脏病发作,昏迷过去。在她不省人事的这段时间里,德国已经是天翻地覆:柏林墙倒了,她所挚爱的民主德国也解体了。

  克里斯蒂娜苏醒后,医生叮嘱她的儿子阿历克斯,任何刺激都将是致命的。为了不打击卧病在床的母亲,阿历克斯只好小心翼翼地隐瞒起德共下台,德国统一的消息,假装柏林墙还依旧矗立。于是就在他们那间小小公寓里,阿历克斯尽力演出着一场民主德国繁荣昌盛的闹剧,从食品到服饰,甚至伪造电视新闻,尽管外面早已换了一番天地,但这方小世界里历史似乎停滞了,或者说儿子藉着对母亲的爱而改写、创造着历史……

[关于影片]
虽然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依然被来势汹汹的好莱坞搞得有些不尴不尬,依然要靠好莱坞大牌们撑门面,但德国人还是对本土的几部作品感到颇为得意,并寄予了厚望。这部电影就是德国媒体的焦点,甚至被捧为金熊奖的最有力争夺者。导演沃尔夫冈·贝克的上一部作品《生活是你的所有》(Life Is All You Get)在1997年柏林电影节上得到了特别奖。主演丹尼尔·布鲁赫是目前德国炙手可热的男星,去年摘取了德国电影奖最佳男演员奖。而本片已在德国获得剧本大奖,亦为它增添了竞争砝码。

  影片可以说是十分夸张,但它涉及的又是很现实的问题。在今天的德国东部,固然没有多少人愿意时钟倒转,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对过去的民主德国,对现在重新统一后的德国怀有复杂的感情。影片正是以幽默手法处理了那种暧昧情感,将讽刺与伤感微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是一部容易获得各个层面欢迎的电影,它虽然“很政治”,但以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爱来包裹就显得非常人性,这股感人的力量使它能够突破一个相当德国化问题的限制。虽然探讨的命题严肃沉重,但黑色喜剧风格使其轻松晓畅。虽然影片展现的是历史,折射的亦是当下德国民众对政局的不安感。虽然手法够荒诞够闹腾,但又非肥皂剧般无聊。影片从导演、表演到摄影、美工、配乐等各个环节都堪称一流,尤其是剧本更得到众口一词的高度赞扬。

制片人斯坦芬·阿迪特在成功地运作了《罗拉快跑》和《天堂》后,从一大堆表现柏林墙事件的剧本中选择了这一部,他认为德国电影界之所以在柏林墙倒塌后十年才能产生这样的电影,是因为电影人需要时间和距离来检视和理解这一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乃至具体到个人身上的情感经验。或许整个德国都需要重新观照、定位自身。
 

煋瞎树....07/15/11...
TOP
2#

《再见列宁》编剧克利斯专访


  “东德共产党员克里斯蒂娜心脏病发作,昏迷过去。她苏醒后,医生叮嘱她的儿子阿历克斯,任何刺激都是致命的。为了不打击母亲,阿历克斯只好隐瞒起德国刚刚统一的消息,假装柏林墙依旧矗立。在他们那间小公寓里,阿历克斯尽力演出着民主德国原有的一切:从食品到服饰,甚至伪造电视新闻……尽管外面早已换了天地,但这里,历史似乎停滞了……”

  这就是德国影片《再见,列宁!》的剧情,该片一举夺得2003年“欧洲电影大奖”最高荣誉:年度电影奖(欧洲电影大奖被称为“欧洲奥斯卡”)。同时获得年度最佳编剧奖。它还获得柏林电影节最佳欧洲影片“蓝天使”奖,被称为全欧洲人民的最佳电影。本报特约撰稿人近日独家专访了该片的编剧之一克利斯·银。

电影让东德人痛哭

  柏林,普伦茨劳伯格区。这里在统一前就是东柏林文人、艺术家聚集的地方。统一以后,日益增加的酒吧、画廊和许多饶有风格的小商店,更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人士,这个区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中心是包括影院、剧院、画廊、舞厅的“文化啤酒厂”。在它对面的一座老式公寓楼后院的三楼上,住着我们的主人公——克利斯、他的太太和他们三岁的儿子。克利斯不是特意迁居来的,他就在这个区出生、长大,东、西德统一时他才十八岁。在美国生活了几年后,他又回到了这里。他对这个区有着特殊的感情。

  这是一个五十平米左右的两居室:客厅,卧室,卫生间和厨房。客厅的陈设极为简单:饭桌,椅子,一个小沙发。克利斯写作的地方就是狭小厨房里的一张小桌,那上面摆着他的电脑。虽然“文化啤酒厂”近在咫尺,这里却听不到丝毫的喧嚣。

  谈到电影《再见,列宁!》,我问他:“电影主创人员都是西德人,为何请你这位东德人做编剧”,他笑了笑说:“这个片子的构思原本来自德国编剧里希腾伯。他从没有在东德生活过,但这个想法在他肚里装了好几年,直到有一天他跟导演沃尔福冈·贝克谈了,导演十分喜欢,他们用了三年的时间酝酿剧本。但贝克对剧本始终不满意——剧中的人物总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就在离开机还有几个月的时候,他觉得无论如何要让东德的编剧加入创作班子。这样,我就来了”

  克利斯·银告诉我,利用开机前三四个月的时间,他对剧本大加删改,增加了“父亲”这个角色,新写了电影的后半个小时部分。终于,贝克对剧本满意了。但是,就在开机前,出品人、出资的电视台——差不多所有的人都反对戏的结尾,他们认为这个结尾太煽情、太甜蜜了!

  “那怎么办?”我问。

  “我当然坚持自己的主张”,克利斯·银语气坚定,“因为剧尾最后一段电视节目里的话非常重要,就是那句:这里的人们要的不是商品,而是人性,没有这句话,东德人看了之后会觉得自己被出卖了。这个剧最关键的是要表现出主人公怎样对待他生活中两个最大的失败。一个是家庭的破裂,一个是国家的衰亡。这个思想不表现清楚,这部影片就只能成为一个低等的闹剧。”
在影片的拍摄中,贝克十分关注克利斯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最终,克利斯胜利了,贝克决定采用他的主张!包括在后期的剪辑过程中,克利斯也被邀请参加商讨。的确,这部戏在充满喜剧色彩的同时,又表现了题材的严肃性,也正因此,在人们捧腹大笑的时候,又体会到它深刻的底蕴。

  我问他:“为什么这部影片在国际上如此受欢迎?”

  克利斯想了想,说:“因为这部影片一点没有回避人的情感,没有回避德国人对自己历史、文化的情感。通常,德国的导演们对本国文化、本民族的情感讳莫如深——因为德国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一提起自己的文化,似乎就有纳粹之嫌,所以导演们只好模仿别国的类型影片,做出一些不伦不类的东西。而这部影片的成功,就是主创人员,特别是导演贝克对这一题材所持有的极为认真的态度,不仅对其进行了深刻研究,而且敢于正视情感的真实流露。”

  他还说:“这个故事说出了几千万东德民众的心里话。在每场放映时,东、西德观众的反映截然不同。很多东德观众痛哭流涕,而西德观众却对影片流露出的情感不知所措……”

  “这说明了什么”?

  “其实,东德人与西德人在心里还是有对抗性的,东德人始终觉得自己是二等公民,西德人有优越感,而这种优越是建立在前者对后者精神生活的不了解上,而现在,这部电影再现了东德人丰富的内心世界,许多东德人觉得:十多年了,终于有人把这一切‘说’出来了,这种压抑感发泄出来了……其实,也只有这种东西能让东德西德人真正平等起来”。

清寒的味道

  克利斯从小就受着文艺生活的熏陶。他的母亲是个翻译过很多名著的翻译家,继父是剧院的文学顾问。克利斯四岁起就登台表演话剧。除了演戏,他还做过文学翻译、记者,写过诗歌、小说,也导演过自己创作的电影。后来,他决定从事电影剧本创作,认为这是最适合他表现思想的方式。克利斯认为,电影剧本是最要求技巧的文学创作。然而,他并没有上过什么科班,而是用了大量时间去阅读和分析电影剧本,看了大量的片子。当然,只要他跟剧作大师们合作,就不放过任何求教的机会。八年前,他的电视剧本第一次被采用。五年前,他的剧本第一次被拍成电影。

  在德国,靠写作谋生并不容易。克利斯在加入《再见,列宁!》创作之前生活十分拮据。“列宁”的成功,让他暂时告别了累累的债务。现在,他同时进行四五部影片的创作,还担任一部影片的出品人。尽管如此,他们一家仍过着俭朴的生活。
我被克利斯送出家门,回头看他那清寒的住所,突然的,不仅对他本人,而且对那段历史,都产生了一份莫名的感概……

煋瞎树....07/15/11...
TOP
3#

解剖《再见列宁》 
影片讲述了在东德生活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越过柏林墙投奔西德后,留下了母亲与两个子女在东德继续生活,失去了父亲的母亲嫁给了社会主义,在1989年这个特殊历史时刻,母亲目睹了儿子因为参加夜游示威而被警察逮捕,导致心肌梗塞昏迷,昏迷持续了八个月,在这期间,两德间的关系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东德的社会主义被西德的资本主义替代,柏林墙被拆除,两德统一。在八个月后,母亲苏醒了,儿子听从了医生的劝告,知道母亲已不能再受任何刺激,否则性命堪舆。儿子知道母亲无法承受失去社会主义信仰的打击,所以将母亲接回了家,在母亲那仅有几十平的小屋里开始了东德社会主义的重建,于是,一场充满着爱与谎的荒诞剧上演了。

  影片是完全以儿子的视角来讲述,在他的讲述中,穿插了整个那个时期的社会变更对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虽然完全个人化的讲述角度有着太多的主观性,但这只是影片的叙事形式,历史对于我们来说,很多时候也是主观的。对于同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我们,对这个讲述的世界感到很熟悉,丝毫没有因为国家不同的差距而产生理解上的难度,反而感到一丝相似与亲切。片名叫《再见列宁》,影片中却没有出现列宁,有的只是列宁的雕像与列宁的思想,在本片中,他俨然成为制度与信仰的象征。再见列宁,我想最浅显的理解就应是告别以往的生活,对已被替代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告别。

  也许每个人都会从影片中读到不同的感受,我读到了信仰、救赎、亲情与谎言。

  【关于信仰,关于救赎】

  不管是出自内心还是迫于形势,社会主义早已变成母亲的信仰。在父亲走后她为这个社会、这个信仰注入了最大的心血与热情,所以在这个特殊时期,儿子才会为她编造这么一个大谎言来重新建起她的信仰。处于青春躁动期的儿子阿里斯,似乎是并没有明显被控制在制度下。但在母亲昏迷、两德统一后,他的生活、他的世界发生了倒转变化时,他的信仰就已经迷失了。他变得彷徨、变得不安、变得失去了存在的根本。与其说他在为母亲虚拟重建东德,倒不如说他是在寻找自已已经迷失的信仰,寻找自已的救赎。母亲去世了,为她而建的虚拟社会主义东德也变得没有任何存在意义,这同时也暗示着此时的儿子也正式标志与社会主义制度进行告别,他似乎是重新把握住了生命,迈向新的开始,投入新的生活。

  本片没有任何批判的倾向,所以不要去想信仰的内容,信仰本无对错,关健是在乎人心。在影片中打倒的不只是东德的共产政权,还有东德的价值观和生活模式,所以在这个特殊年代,他们需要这种看似荒诞的形式来支撑自已。这不是自已骗自已,而是自我求赎,自我调整,这是我们都需要的。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生活还是要继续的,只要坚持自已的信仰,我们就能突破逆境去面对。

  【关于亲情,关于谎言】

  这部影片在另一种理解上,其实就是一个关于爱与谎言的温情电影。

  对于儿子来说,通篇的谎言都表达了对母亲的爱,他的荒诞行为中,虽然含有对信仰迷失的自我求赎,是通过亲情的这个切点来表达出来。但他用一个一个的真实的行动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情这个形象是可信的,是感人的。为了让母亲平安的养病,儿子在母亲的小屋里重建了东德的缩影。其实儿子不知道,母亲内心深处的信仰可能根本就不是革命,不是社会主义,不是国家制度,而是一家人自由、快乐的生活。真正的柏林墙拆除了,母亲心中信仰却始终没有变过。为了维护这个信仰他不惜带上另一套信仰来对所有人说了一个大贯穿全片的大谎。她的这个谎言在父亲离开东德时就已开始了,他隐藏了自已的感情,将自已的一生都献给了社会主义制度来换取亲情关系的完整。

  在影片最后,母亲看着儿子,露出理解的微笑去了,他理解了儿子的谎言,享受着儿子给她的爱,怀着她的信仰安详的去了。给爱的人永远的快乐,是亘古不变的,即使使用的手段是欺骗,手段说穿了只是手段,真感情是值得原谅的,所以,有时我们大可不必为善意的谎言而背负太多的谴责。

  我是普通人,对社会体制没有什么太明显的喜恶,我不属于愤青,我也不喜欢政治,但我想,对于许多人来说,政治是不重要的,制度是不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生活。过去的都是历史,历史再凝重也只是历史,都是过去时,新的生活还要继续。

  影片的主旨不是批判什么,他站在了中立的立场,怀念了过去,肯定了进步,颂扬了和平。以普通的家庭的变化体现出了不普通的社会变更。将浓重的历史主题闹剧般的融进了生活。导演沃尔夫冈·贝克带给我们的这部影片是一个黑色喜剧,他切开了那个时代的年轮,在它的剖面上来见证历史的变更,在巨大的社会变革,人们依旧要生活,影片充斥着的不是对过去的伤逝,而是对未来,对生活美好的向往。

煋瞎树....07/15/11...
TOP
4#

《再见列宁》:德国统一前的悲喜剧

  八十年代末,东德青年亚历山大过着很平常的生活:他没有女朋友,上班下班,姐姐跟姐夫离了婚,整天要他帮忙照顾小孩,母亲是个忠诚的社会党党员,忙于各种社会活动,偶尔还能上电视。他的家里没有父亲,那个人十年前逃到西德去了。

  某一天,母亲在回家路上心脏病发昏倒,亚历山大的生活开始天翻地覆的变化。东德领导人终于同意跟西德商谈统一问题,柏林墙打开了大门,两侧的居民蜂拥而入对方的领地开眼界,可口可乐汉堡王宜家遍布东德。亚历山大下岗后加入卫星电视公司,跟西德人丹尼斯搭档,上门推销卫星电视天线。

  就在德国统一之日即将来临时,昏迷接近一年的老妈醒了,大夫告诫孩子们,她的状态很不稳定,决不能受任何刺激。亚历山大决心让老妈在卧室里继续过东德的生活,他和他的西德哥们丹尼斯必须完成下列(不可能的)任务:

  1)恢复家里的装修,把一切腐朽的东西赶出去。
  2)继续供应东欧国家的食品,特别是母亲最爱吃的某种酸黄瓜,因为西方货的冲击,那些东西都已经绝迹了。
  3)让母亲继续看到东德新闻。
  4)恢复家里人的穿着,特别是小外甥女必须继续传东德的塑料尿裤而不是西欧纸尿裤。
  5)在家里不定时召开街道党小组会和组织少先队员探望老革命。
  6)教育姐姐的西德男朋友扮演东德人。

  后来他们又不断遇到补充任务:如何解释窗外出现的巨大可口可乐广告,楼里搬来的西德邻居,统一之夜的庆祝喧闹,还有找父亲来见母亲一面。

  这是一部超过《劳拉快跑》的杰作,德国人比好莱坞更善于(或者更敢于)利用数字电影的一些特性,剪接上有些独特的技巧。不过沃尔夫冈·贝克其实是个五十来岁的中年导演,他的电影语言并不像《劳拉快跑》那样激烈,应该更容易被普通观众接受。

  我看的是首映场,提前五分钟到场,买到的是倒数第七张票,被迫坐在第一排。看戏的时候,很容易分辨出德国人和法国人,少数几个流窜过来的德国观众专门在法国人不笑的时候大笑,特别是那个“什么什么酸黄瓜”,我记不住那个德语词,估计就跟中国的“大生产香烟”差不多。

  不过不是德国人,也会笑个不停。这电影的故事很像某一集的《我爱我家》,宋丹丹摔了一跟头,醒过来就失忆二十年,全家人怕她发疯,被迫假扮文革时代。这部电影拍得认真扎实,有更多更有趣的细节,特别是整天想当导演的西德青年丹尼斯,他用旧新闻片加自拍录像自制《东德新闻》,什么乱七八糟的穿帮他都圆得过来,还播得一本正经。每次出现《东德新闻》,观众必定笑得人仰马翻,此人今年不搂几个最佳男配角奖什么的,天理难容。

  不过这电影并不是《我爱我家》式的调侃喜剧,接近结尾处,梁左先生该抖出最后一个包袱了,德国人却渐渐转向伤感,父亲来见到母亲,母亲终于安详地去了。失散十年的父女在走廊里相遇,父亲起初漠然,然后渐渐醒悟,但女儿已经转身离去,他们之前在“汉堡王”的外卖窗口已经见过一面,她对他说“祝你好胃口,感谢光临汉堡王”。

  这电影的厉害在于,你看的时候会笑,但看完后一嚼,马上就会感觉到苦味。片中的母亲并不像“老傅同志”一样可笑,她有些可悲,又有些可爱。编剧可能写出了一大批东德人的感情:他们有些怀念那个消失的国家,那是他们的母亲,他们的根,也许不完美,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许现在的生活更好,但他们还是怀念,因为他们就是这样长大的。
==================================================================
以下是Amazon.de对于该片的评论:

1989年秋天柏林墙倒塌至今已有很多年了。现在绝对有足够的时间来回顾这段历史上不寻常的事件,使所有人—不管是东德人还是西德人—对此有一个有教益新獯法。这也正是电影编导Wolfgang Becke和剧本作者Bernd Lichtenberg想要通过《再见,列宁!》 表达的。 他们关于那几个月—东西德迅速结合—的故事,给了德国统一新的诠释,并表达了他们一路走上混乱的、常常充满矛盾的感受。

Christiane Kerner (Katrin Saß饰)正好在去共和宫殿庆祝民主德国建国40周年的路上,目睹了国家政权是如何镇压安静的示威游行。 被镇压的人当中也有他的儿子Alex (Daniel Brühl饰)。 人们并不知道,眼前的这一切对她的打击很大:也许是采取行动的人民警察,也许是她发现,她儿子与她的理想背道而弛。她在完全弄清楚眼前的一切前,突发心肌梗塞昏迷过去了。8个月后她奇迹般的醒了。现在已经是另外一个世界了。 民主德国成为了历史,资本主义用它所有的名牌商品冲锋般的攻占了东柏林。这些无论如何不能让她知道。否则她会过度激动而死的。所以21岁的Alex决定,他和他家里人来演一场戏,假装民主德国还存在着…

通过住所的墙壁、一位妇女的自我介绍来体现出民主德国的延续,这真的是一个疯狂的想法,而且还真点儿名堂。这是一出为了掩饰东西德合并,由Alex绝望的并且总是无指望的尝试所带来的荒谬喜剧。但他对于过去的记录一点都不荒谬。当他在柏林墙倒塌仅几个月后去超市寻找那些过去民主德国的商品而只找到联邦德国的商品时,一个问题确实出现了,那时是不是一定要那么做 – 特别是,当人们意识到自从前几年民主德国的经典产品已经完全重新出现。但是Wolfgang Becker不是为了在这些场景中去空空的怀旧或者加上煽情的色彩。他更多描述的是这些事件的原动力,把当时人们是如何被它们占据的情形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如果Daniel Brühl 是想试试看那种让人想起闹剧时代里喜剧片的疯狂和绝望是否能让谎言变成真实,那么就不是对民主德国的怀念在激励着他了—就像Peter Timm在《Der Zimmerspringbrunnen》(房间喷水池) 里深情地画的漫画。他为他母亲和他自己创造的是另一个、理想化的民主德国。在他的努力中所表露出来的是对于一个完全不同的,远离旧的资本主义模型、社会主义模型—只有在20世纪89年90年没人真正相信—德国的梦想。最终Alex注定失败,但是这远远没有让他成为一个失败者。那时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Sascha Westphal

煋瞎树....07/15/11...
TOP
5#




关于原声

艺人名称:OST (电影原声带)
专辑名称:Goodbye Lenin (再见列宁)
发行公司:EMI
视听网址http://www.6gi.com/album/?id=9672
  
这是全世界最美好、最动人的白色谎言,在挥别旧时代的手势里,亚利创造了奇迹,你不需了解德国的历史,但肯定会被一位儿子对母亲无尽的爱所感动...。故事发生在1989年10月,就在离柏林围墙倒塌不久前,亚利的母亲不但是社会主义激进份子,更对「共产主义能美化世界」深信不疑,但母亲在柏林围墙倒下之前,心脏病发而陷入昏迷。当母亲在八个月后醒来,心脏极为脆弱,禁不起任何惊吓。亚利头痛万分,要是母亲知道围墙已倒、资本主义正蚕食鲸吞着她的家园,那铁定会马上要了她的命。为了保护母亲,孝顺的亚利开始营造一连串的谎言,将时间停格在过去,母亲也因此以为她的世界从未改变过。当母亲的身体状况一天比一天好,这天她跟亚利说她好久没看电视,也好久没去外面走走...。亚利和梦想当导演的好友所打造的「白色谎言」,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原声带力邀因主理「艾蜜莉的异想世界Amelie From Montmatre」配乐而声名大噪的法国新生代配乐才子杨提尔森Yann Tiersen创作。这一次杨提尔森把注意力回旋于钢琴之上,在许多的主要片段中都是由钢琴独奏来引领,在独有的梦幻忧郁、荡气回肠的新香颂乐风中,营造丰富温馨。主题曲Summer 78除了有钢琴演奏版外,另外在填写歌词后找来多年的合作女歌手Claire Pichet演唱,在杨提尔森梦幻的钢琴声和迷蒙的女声吟唱下,更添一股莫名的感伤气息。


 

Summer 78 (Instrumental)
Coma  
Childhood 1
From Prison to Hospital
Mother
Watching Lara
Dishes
First Rendez-Vous
Decant Session
Lara's Castle
Deutsch Mark Is Coming
I Saw Daddy Today
Birthday Preparations
Good Bye Lenin
Childhood 2
Letters
Mother's Journey
Preparations for the Last TV Fake
Mother Will Die
Father Is Late
Father and Mother
Finding the Money
Summer 78 - Claire Pichet

[mp=0,0,1]http://www.soundo.net/banshee/liening.mp3[/mp]
煋瞎树....07/15/11...
TOP
6#

内容长了些,我当初在网上没下载到,去买的DVD,后来被我姐拿走了,现在还没还回来[em11],后来还看了男主角演的《诱惑假期》,也不错的说[em03][em07]
煋瞎树....07/15/11...
TOP
7#

应该很有意思哦。。。。有空找来看看[em07]
TOP
8#

当初下了老半天的bt没下完,后来买了张d板……挺喜欢的片子,荒诞的故事中透着浓浓的爱,很多地方让人会心一笑。播新闻的时候尤其好笑~~
TOP
9#

德国好多感情片表演很生硬,剧本也很老套.德国人似乎不擅长这个.尤其是爱情片.不知道这部怎么样.

有机会找来看一下.

TOP
10#

总是当不全,改买DVD。

幽默中透着温情……不错的片子。

[em04]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