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片名:《鬼子来了》(2002年)
译名:Devils on the Doorstep
导演:姜文
原著:原著:尤凤伟(小说《生存》)
编剧:述平、史建全、姜文、尤凤伟
主演:姜文 饰演村民马大三
姜鸿波 饰演年轻寡妇鱼儿
香川照之(日) 饰演日军俘虏花屋小三郎
泽田谦也(日) 饰演日军陆军队长酒冢猪吉
类型:战争/剧情
片长:162分钟
IMDB评分:8.5/10 (412 votes)
推荐指数:★★★★★
剧情简介 |
抗日战争末期,故事发生在河北山海关附近的一座名为挂甲台的偏僻小村。一天夜里,有人把两个装着俘虏的麻袋押送进了村民马大三的家里,其中一个是日本兵,另一个是翻译官。本来答应好了八天以后来取人,结果此后再就也没有音讯…… 这两个俘虏在村子里关的时间一久,村民们便商议将二人处死,以避免麻烦。日本兵花屋小三郎起先决意以死殉国,而翻译董汉臣则利用语言上的障碍争取求生的机会。在多次试图处死两人未果之后,村民们认定他们命不该绝,就一直把这两个俘虏秘密关押在村里。 六个月之后,花屋小三郎决定报答马大三和众村民的不杀之恩,提出与村民完成一笔交易:村民一方把他和翻译送还给宪兵队,而日军方面则以两车粮食作为交换条件。在马大三的主张下,经过一番商议,村民接受了花屋的条件,并且签字订约。众人一并护送两个俘虏返回宪兵队…… |
精彩影评 |
虽然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审团大奖、夏威夷电影节Netpac奖、日本每日电影奖最佳外语片等多项国际荣誉,但作为一部以抗日战争为背景的影片,《鬼子来了》在立意取向、价值观念方面与国产主旋律电影严重不合拍,所以仍被官方毫不留情地封杀了。该片让投资公司血本无归,导演姜文也吃了不少官司,不过,我们必须承认《鬼子来了》是所有反映“战争与人”主题的国产电影中最有突破性贡献的作品,随着时间推移,影片价值会被更多的后人所认知。至少截至目前,还没有哪个导演敢于像姜文那样勇闯“禁区”,拍出真正震撼人心的力作。 《鬼子来了》故事取材于作家尤凤伟的小说《生存》,拍成电影后改动较大,原著着重描写“军民奋勇抵抗侵略”,而影片则提炼“农民愚昧”、“战争荒诞”一面,笔锋直指国人弱点,将更多忧患意识注入影像化的故事中。尤凤伟打官司时曾指控“电影对原小说的创作主题、故事细节、人物性格等方面都作了扭曲窜改……这种行为破坏了原作完整性”,其实正因为姜文导演一番大刀阔斧的改动,影片才有了开掘人性的深度…… |
来源:未知 作者: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
原文如下:你公司送审的合拍片《鬼子来了》已经电影审查委员会审查,审委会认为::影片没有严格按照电影局《关于合拍片<鬼子来了>立项的批复》(电字[1998]第302号)中的意见修改剧本,并在没有报送备案剧本的情况下擅自拍摄,同时又擅自增加多处台词和情节,致使影片一方面不仅没有表现出在抗日战争大背景下,中国百姓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反抗(唯一一个敢于痛骂和反抗日军的还是个招村民讨嫌的疯子),反而突出展示和集中夸大了其愚昧、麻木、奴性的一面,另一方面,不仅没有充分暴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反而突出渲染了日本侵略者耀武扬威的猖獗气势,由此导致影片的基本立意出现严重偏差。影片多处出现污言秽语,并从日本兵口中多次辱骂“支那猪”,另外还有女性的裸露镜头,整体上格调低俗,不符合《电影审查规定》的标准。影片片名须按电影局多次要求重新选择。影片须在参照附件认真修改后,重新报请审查。
附:《影片<鬼子来了>与批准立项剧本主要不同之外》
一,擅自修改、增加情节导致影片基本立意出现严重偏差:
1,剧本第7至8页,原文学剧本中众村民审日本兵花屋及汉*董汉臣时,并未表现出恐惧,喝斥他们:“要闹歪,没你香饽饽吃,”,“掺假可整出你的黄来”等。而影片却表现村民一开始就惧怕他们。并增加第240镜五舅老爷台词:“我看你们也都是孩子”,将中国百姓表现得愚昧无知、敌我不分。
2,对给鬼子吃细粮的情节,在文学剧本阶段,电影局始终坚持删掉,但影片不仅未删,却反复渲染马大三向二拨子娘借米那,约定借一还八,从村民还热热闹闹给日本兵和汉*包饺子。客观上表现了战争时期的中国百姓在生活极度困难之时,并主动关心日兵和汉*,严重违背了历史。
3,第1027镜;影片较之文学剧本增加了二拨子娘台词:“日本子来咱们村都八年了,八年了咋的,他八年了他敢动我一根汗毛?我行的正,走的端,我走到哪他都得高看我一眼。”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烧杀抢掠八年,犯下滔天罪行,影片却借二拨子娘之口说日军对自己秋毫无犯,美化了日本侵略者。
4,第472镜至496镜,影片较之原剧本增加了日兵花屋想象马大三带乡亲们冲过来的一段,并将马大三和乡亲们设计成日本武士的样子。在抗战大背景下,日兵花屋最惧怕的应是抗日队伍,是八路军、游击队,马大三和乡亲被设计成日本武士的情节不仅虚假,也丑化了中国人。
5,第877镜至893镜,第918镜至931镜,第941镜至947镜,第954镜至959镜,影片较之原剧本增加了村民以为马大三杀了鬼子,都不理他,甚至鱼儿也躲着他,使马大三神经受刺激的情节。表现了中国众多百姓对日军没有应有的仇恨,以至敌我不分、愚昧麻木。
6,1002镜至1069镜;影片较之原剧本增加了小孩学日本语造成危险之后,众村民向马大三发火,一个个争着让他杀了自己,并把头放到了桌子上的情节;鱼二跟村民说:“让他杀人,那不是让我怀鬼胎吗……看看这两天,你们谁搭理他了……不杀人,逼我们杀人,杀了人,又不搭理我们,见了马大三跟见了鬼似的,人没死,冲我们又弄这个……”表现了中国百姓不仅不敢抗敌,而且对侵略者充满奴性和恐惧,对自己人只会窝里斗,互相猜忌。
7,剧本第34页:原剧本中一刀刘讲自己杀人技巧时,说的是杀偷情的太监,而影片第1177镜至1199镜,改成了一刀刘杀的是“慈禧身边的八大臣”,“百日维新之主谭嗣同”,不仅赋予了新的政治内涵,并对砍头技巧加以自豪的渲染,结果杀日本兵时却遭失败,感叹“英名一世,毁于一旦”,最后狼狈逃走。给人以千百年来中国人只会举起屠刀杀自己人,却不敢抵御外侮的隐喻。
8,剧本第39页,大家商量送鬼子回去一场,原文学剧本中描写日军到了村中,将大米洒成一圈,将百姓圈住,逼百姓吃饭,吃不下的还按住头往嘴里塞,日军队长讲话时,百姓们都不理他。而影片第1763镜至1871镜,将这场戏改为联欢,并大力渲染,一起喝酒唱歌,百姓们感激不尽,日军与村民亲如兄弟,并有“今儿我高兴,不单是冲这几车粮食,主要是冲皇军给了我们面子”等台词,这是对剧本立意的重大改动,从根本上悖离了主题。
10,剧本第47页至49页;屠杀村民场面,原文学剧本中有百姓终于醒悟,奋起反抗的描写,如二拨端起钢盔砸向日本兵,二拨子娘脱下鞋打鬼子,并喊道:“别傻了,抄家伙拼吧”。但影片第1872镜至2073镜,百姓们至死也未与鬼子拼斗,面对屠杀基本是束手待毙,任人宰割。
11,影片中唯一一个敢于痛骂和反抗日本侵略者的人还是招村民讨嫌的疯子。
12,影片较之文学剧本增加了国民党将领召集百姓聚会的场面,他公开处死汉*,发表受降讲话,在讲话中说“只有国军才是投降日军唯一合法的接收者。”并借日本人之手杀死马大三。而这一切颠倒事实的行为,却得到了围观百姓的呼应,严重歪曲了历史,没有达到批判和讽刺国民党的效果。
13,影片中有两个唱小曲的人物,共出场三次,原文学剧本中无此描写。镜头第1099“皇军来到咱家乡,共建大东亚共荣圈,皇军来了救苦救难……”这样的台词也是增加的。这是典型的愚昧、麻木、亡国奴的形象。
14,疯老七骂大三与鱼儿的话和骂日本鬼子的话内容相同,十分不妥。
15,片中多处借日本人之口辱骂中国人为“支那猪”,严重损害中国的形象。
二,剧本批复中曾提出修改意见,但影片未改之处:
1,剧本第2页:野野村变完把戏之后将糖装回兜里,以表现日军在捉弄孩子。现影片第24镜头,不仅给了糖,而且还几次表现中国孩子追在日军后边要糖吃。
2,剧本第2页:马大三与鱼儿在床上剧烈的喘息声、鱼儿裸体镜头原文学剧本已经将其删除。影片第28至41镜不仅未予删除,还增加了台词:“让我看看。”“看啥呀,快点的,别歇着。”这段床上戏时间长,画面、声音效果强烈,给人造成强烈的不良的感官刺激。
3,剧本第40页:毛驴发情一场,原文学剧本中已改为毛驴钻入鬼子粮仓。现影片第1590镜至1606镜,未做修改。此情节格调低俗、无聊。
4,原文学剧本中已将绝大多数脏话删改,但影片中比比皆是,每个人物都在骂脏话。
5,影片中频繁吹奏日本军歌,为日本军国主义扬威造势,会严重刺伤中国人民的感情。
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
此段乃转自"天涯论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9-20 18:23:48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