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惯例 小猫勿怪 [MP=280,65,true]http://www.31yyw.com/yinpin/cd/nightwish-oceanborn/stargazers.wma[/MP]
点击放大达最佳观赏效果
《古罗马军团官兵》作者:克雷斯.柯尼伍德(英)
这幅画是克雷斯“罗马战士”系列中的一幅,描绘大约公元1世纪,古罗马帝国奥古斯塔2世皇帝时期,罗马军团官兵的风貌,图中
从左往右分别是军团士兵、百人队长、军号手的形象。从大约公元前400年罗马共和国时代开始,一直到帝国时期,随着战争不断
扩大,古罗马逐渐形成比较完备的军事制度。古罗马军队的基本战术单位是军团,通常由4500人组成,包括3000名重装步兵、
1200名轻装步兵和300名骑兵。重装步兵为军团的主力,配备投枪、短剑、大盾、金属头盔、胸铠和胫甲。每个军团分为30个中个队,每中队又分为两个“百人队”。中队按士兵年龄和经验分成三类:由年轻人和由成年人组成的中队,各有120名重装步兵;由老兵组成的中队,只有60名重装步兵。战斗时,年轻人组成的中队居前,称为枪兵;成年人中队居中,称为主力兵;老兵中队居后,称为后备兵。这就是著名的罗马军团三列队法。轻装步兵和骑兵亦分为小队,战斗中轻装步兵通常配置于军团前面,骑兵则掩护两翼。征服意大利后,罗马军队中还有臣属于罗马的城邦或部落即所谓同盟者提供的大量辅助部队,配合军团作战。最高军事指挥权
掌握在执政官手中。军团的指挥官是6名军事保民官,系由公民大会推举或由执政官委任。下级军官中最重要的是“百人队长”,从士兵中挑选任命。罗马军纪严酷,违犯者受到严惩甚至处死。行军和扎营都作严格规定,宿夜必须挖沟筑墙,建造营地,以防突然袭击。
------------------------------------------------------------------------------------------------------------
这幅画描绘大约公元1世纪,古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第14军团的骑兵和步兵战士的形象
《战车赛》作者:亚历山大.沃.瓦格纳(1838-1919)
这幅作品绘于1876年,展现公元81年,古罗马时期在马克西姆斯大竞技场举行的由奴隶驾驶的战车比赛的场景,胜利者的奖赏是生存和自由。画家将观赏者带到比赛最为惊险的位置,迎着烈马的赛道中央,俩位领先的赛手驾驶着几乎脱缰的战马狂奔而来,在他们的后面,飞扬的尘土中,一群战车紧追不舍。赛场上的紧张激烈和观众的狂热气氛被完美的构图和细腻的描绘展现的淋漓尽致。原画保存于英国曼彻斯特艺术收藏馆。
------------------------------------------------------------------------------------------------------------
国王东征》作者:汤姆.洛弗尔(1909-1998)
这幅作品描绘古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东征的历史故事。
达达尼尔海峡在他的身后,是年22岁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双脚踏上了亚洲的海岸。作为一场伟大的远征的起点,他举起投枪向特洛伊战争的英雄阿喀硫斯祈祷,战神雅典娜的光辉将会撒落在他的盔甲之上,保佑这位名垂青史的王走向战场。
《奥丁之子》作者:克雷斯.柯尼伍德
这幅画描绘公元890年,欧洲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角色——维京海盗,自称为战神奥丁之子,正在准备掠夺英格兰沿海地区。
欧洲黑暗中世纪的一大乱源---维京海盗。大约1000多年前,北欧(今天的挪威、丹麦和瑞典等国)的住民以海盗、抢劫者的姿态出现在欧洲历史舞台。“维京”是他们的自称,在北欧语言中就是旅行和掠夺的含义。从大约公元780年第一伙海盗出海抢劫开始,维京人成群结伙地对欧洲各国沿岸的骚扰和掠夺一直持续了大约300年的时间,他们成为当时整个欧洲的恶梦,诸国不胜其害,只能通过不断交纳赎金、保护费的办法来免一时之灾。这种混乱的状况后来随着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和强盗们由抢劫而纷纷发家致富以后才逐渐得到遏止,维京人慢慢放弃了从拳头上讨生活的习惯,最终融入欧洲的正常次序。西方列强的发展史,多数都有这种“黑社会”背景,但西方往往以此为荣,今天到北欧旅行,随处可见以“维京”为招牌的酒店、街道、城市,他们对自己的海盗祖先非但毫不讳言,反而推崇有加。
---------------------------
------------------------------------------------------------------------------------------------------------
班诺克本战役》 作者:马克.洽瑞姆
这是一幅苏格兰独立战争题材的绘画,描绘公元1314年,英格兰王爱德华二世的军队和苏格兰王罗伯特的军队在苏格兰班诺克本的斯特灵城堡外进行的一场决定性的战斗。美国电影《勇敢的心》即是取材于这段历史时期。 班诺克本之役有着重大的意义,它的胜利不仅为苏格兰赢得了独立,还保住了它的主权完整。
------------------------------------------------------------------------------------------------------------
《玛丽女王回乡》作者:查尔斯.堪特莫讷
作品描绘16世纪,苏格兰女王玛丽结束流亡返回故乡的场景。玛丽·斯图亚特,一个以美丽和悲剧流名于世的女王。
身为天主教徒的玛丽从小失去父亲,为躲避英格兰的入侵,玛丽的童年在流亡途中度过,16岁时嫁给法国海兰西斯王储,并以天主教徒的身份要求继承英格兰王位,然而未能实现,1561年登基成为苏格兰女王,不久丈夫去世,美丽的玛丽怀着悲哀和对家乡苏格兰的眷恋在天主教徒的拥戴中返回苏格兰(本作就是描绘这一段故事)。后来玛丽下嫁达尼列伯爵,然而伯爵眼红女王于宫廷秘书的亲密关系,当着玛丽的面残忍地杀害了秘书,1567年达尼列伯爵被人所杀,玛丽被控谋杀丈夫的罪名。两个月以后玛丽改嫁伯斯威尔伯爵,却因为伯爵怀疑卷入达尼列谋杀案等系列事件的冲击,最终失去了王位,被囚禁于利文古堡。1568年玛丽逃亡英格兰投靠伊利莎白一世,因为天主教与新教的矛盾和王权纷争,玛丽在英格兰被囚禁达19年之久,最终1587年12月被处死在弗斯林费堡,身首异处。
撩开历史浪漫凄婉的面纱,玛丽女王的悲剧背后是宗教和王权的激烈争斗,伊丽莎白一世靠新教徒和资产阶级新贵族的支持登上英国王位,教皇不承认她是合法的君主。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势力害怕英国继续进行宗教改革,西班牙担心英国强大会威胁它的海上霸权,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则以王权正宗的身份,在法国支持下要求继承英国王位。伊丽莎白一世积极支持苏格兰新教徒,帮助新教贵族采取各种手段击败和废黜玛丽。她深知玛丽女王在天主教徒中的影响力,只要玛丽活着,就是对她的王位的威胁。但处死玛丽也有很大的风险,于是才有19年之囚。玛丽女王被处死,立刻成为教皇对伊丽莎白一世开战的冠冕堂皇的理由,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开始远征英国,但命运之轮已经旋转,大英帝国的崛起之势已是无法阻挡。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2-10 17:39:54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