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主义”
上世纪20年代,英国充斥着各种小型私人发电站,它们为私人企业供电,如有剩余生产能力,也提供公共用电。由于各个电站的发电系统互不兼容,成本高昂,竞争激烈,整个国家的电力供应混乱不堪。英国议会认为,电站应当扩大规模,且拥有统一的发电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巴特西发电站应运而生。
从一开始,巴特西发电站就冲着“流芳百世”而来。设计师吉尔·吉布·斯科特爵士野心勃勃,一心要把它建成欧洲最大的电站。它是如此之大,能够装下一座圣保罗大教堂。
周围居民惶恐地看着这个“巨无霸”从天而降。它的头两根烟囱1933年筑成,好像一个巨型双向插头朝天而立;后来,电站又增加了两根烟囱,“插头”变成了倒立的巨型“方桌”。就这样,欧洲最大的砖式建筑诞生了,泰晤士河南岸从此有了自己的著名地标。
1939年,《建筑师杂志》评选“最受欢迎的现代建筑”,巴特西发电站名列榜眼。它被誉为“电子教堂”,因为它的外表看起来刻板而荒凉,但细节却十分精致。电站A座的铜制大门高大威武,饰有精美的神像,象征着“权力”和“能量”。
电站的内饰也极为讲究。涡轮大厅是大理石地面,控制室是镶木地板,到处是艺术装饰。据说,那里的工程师工作时都必须穿拖鞋。
1983年,电站遭废弃之后,一个记者偶然来到电站屋顶,发现那里“别有洞天”,护墙的垛口装饰极富美感,“让人联想到法国南部华美的砖式建筑阿尔比教堂”。令人遗憾的是,如此精美的建筑艺术,多年来只有一名在屋顶观察天气变化的工人得以领略。
1977年,名噪一时的摇滚乐队平客·弗洛伊德把巴特西电站搬上新专辑《动物》的封面。封面上,一只粉红色的充气小猪(号称“资本主义小猪”)在电站的烟囱间飘来飘去。
由于当时尚无任何制图软件,为拍摄那张照片,制作公司将小猪绑在烟囱上,但小猪还是“脱缰”,飞过伦敦希思罗机场跑道,险些撞上起降的飞机。后来,警局出动直升机,将小猪护送回来。当小猪再次被绑上烟囱,几名狙击手在一旁时刻待命,以备小猪再次“出逃”时一枪“击毙”。
饱经沧桑的巴特西电站最终未能逃脱被淘汰的命运。自1982年“退役”以来,这座充满了“机器美学”和“魔幻主义”色彩的庞然大物就像宫崎峻创造的“天空之城”,孤独地守候着泰晤士河南岸,神秘而荒芜,任凭野禽和蝙蝠搭巢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