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是什么让人感觉“人太多”
2011年09月07日08:26南方都市报
http://news.ifeng.com/opinion/politics/detail_2011_07/15/7712186_0.shtml我经常听见一些朋友遇到国内什么事情解决不好,就抱怨道:“没办法,中国人太多了!”正如许小年先生以讽刺的口吻讲过的:看病难,是因为国家人太多,医生压力大;教育难,是因为国家人口多,教师压力大;住房难,是因为国家人口多,开发商压力大;肉类供应难,是因为国家人口多,猪们压力大……
说“中国人太多”,其含义就是说,中国的资源供应很紧张,导致大量产品供给不足。这个说法是不符合事实的,虽然中国人口总量甚巨,但因为国土面积大,人口密度水平在世界上并不算高,根据联合国的资料,中国人口密度在所有国家和地区中只排第73位。许多发达国家,例如英国、德国、荷兰、意大利和瑞士,人口密度都远高于中国。而且,中国单位国土面积的主要资源储量也在世界上处于中上水平,以人均主要资源论,中国更是在世界上处在中游位置,并不短缺。从理论上说,地球可以承载的人口数量肯定有一个极限值,超过这个值地球就会显得过分拥挤,但在实践中,即使那些比中国人口密度大得多的国家,也还没有遭遇到这个极限,更不用说中国了。
可以这么说,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许多所谓“人太多”、“资源紧张”现象,绝大部分是特定的社会经济制度导致的,而不是真的因为人口太多了。有些人对此始终无法相信,他们常常喜欢举日本东京的例子。这些人说,论社会制度和发达水平,日本作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市场经济和民主国家,不能说不优越,但是东京地铁不还是那么拥挤?东京住房不还是那么紧张?原因就是日本人口密度太大了,是中国的2.5倍!这些人得出结论说:可见人口太多,还是造成资源短缺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然而,这些人忽视的事实是:世界上一些人口极为稀少的发达和准发达国家,同样拥有最拥挤的地铁、最拥堵的街道。2008年,美国《时代》周刊曾把巴西圣保罗市评为世界上交通最为拥堵的城市。以我本人亲身经历看,这个评价是恰如其分的。但是,巴西每平方公里人口只有23人,是中国的1/6,日本的1/15。另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莫斯科,莫斯科地铁极为拥挤,每年运输量达24亿人次(2009年数据),平均每公里地铁年运输80万人次,在世界上仅次于东京地铁,远远超过北京和上海。而俄罗斯每平方公里人口只有8.4人,是世界上人烟最为稀少的国家之一。不知道如果有些中国人去了圣保罗或者莫斯科,会不会感慨“巴西人太多了”或者“俄罗斯人太多了”?
造成“人太多”感觉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在这篇短评中无法周详讨论,只略说几句。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大多数的“人口拥挤、资源紧张”的大城市和超大城市,都是在20世纪下半叶以后才形成的,属于所谓比较年轻的城市,或者说,是后工业时代的城市。后工业城市的特点,是以金融、管理、贸易、地产、餐饮服务等第三产业为城市的核心产业,而这些服务型产业,都喜欢有较高人口密度以取得规模效应。相反,早期形成的那些城市,无论是制造业型城市、工业港口城市还是带有前工业色彩的自治型乡镇,它们的规模都相对较小,人口密度相对较低。
现在有些朋友去欧美国家,经常惊叹他们“小国寡民”一样的生活方式,容易产生欧美都是“地广人稀”的错觉。
其实美国的人口密度并不小,而欧洲,我上面说过,很多国家比中国人口密度高。我们不会发出“欧洲人太多”或“美国人太多”的感慨,是因为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这些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发生得比较早。美国的城市化率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达到了50%,欧洲很多城市更是有几百年历史。
大量中小城市在早期城市化时期形成,并保留到今天,大大拉低了平均城市人口密度。另一方面,几乎所有那些在20世纪下半叶才开始急速城市化的国家,都出现了患有严重“城市病”的超大城市,无论这些国家人口密度是高、不高还是很低。除了前面提到的圣保罗以外,著名的还有墨西哥城、里约热内卢、布宜诺斯艾利斯、首尔等,包括日本东京都可以列为此类后发达的超大城市。
而另一个造成人口向中心大城市过度集中、人为加剧所谓“资源紧张”的重要原因,就是中央集权的经济制度。查阅莫斯科的人口数据就知道,在苏联成立之前,莫斯科的人口增长还是比较适度的。苏联成立后明显加速,而二战以后的全面计划经济时期,更是莫斯科人口从100万急剧膨胀到1000万以上的关键时期。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集权经济下,中心城市的行政管理者有更大的话语权,能够从中央争取到更多的资源倾斜。因而在这些国家,更容易形成城市拥挤不堪、农村荒无人烟的两极分化景象。
另一篇:吴向宏:人口太多会拖累发展吗?
2011年07月15日 08:07
来源:南方都市报
最近,广东终于正式提出了希望松动计划生育政策,适度放开二胎生育。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但是,它仍只是政策层面的微调。我认为,我们现在不但需要政策层面上的微调,更需要在思想层面上,对计生政策的理论依据科学性,予以反思。
人口膨胀会导致危机是一个流传广泛的说法。它认为,人口太多,将成为资源和环境的负担,造成人均收入下降,发展减慢。我不是人口专家,但因为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和商业投资前景的关注,近几年一直密切关注人口理论,也看了一些资料。在个人阅读所及范围内,我惊诧地发现,“人口太多会拖累发展”并不是一条学术界公认的原理。它顶多也只是学术界争议极大的一个理论假说。
相反,在经济学界,无论传统经济学还是发展经济学,更普遍的看法是把人口视为一项投资。尽管在幼年养育期和老年赡养期,个人消费高于自身产出,但从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来看,其平均创造的物质财富普遍高于其消费量。人类发展的历史也一直在证明这个原理:在长达近万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经济增长和人均收入提高,总是伴随着人口增长。实际上,
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是人口高密度国家,而最穷困、最不发达的那些国家往往也是人口密度最低的国家。当然,和任何其他投资一样,人力资源投资也存在所谓边际产出递减规律,亦即,假定其他投入(资源、资本)不变,人口增加到一定临界值后,生命周期内的人均产出反而会下降,更多的人口将变成负担。但是,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观察到上述临界值。这是因为,资源和资本投入绝不是不变量。相反,由于人类技术的进步,可用资源的增长速度,尤其在最近一两百年,事实上一直远远快于人口增长。而人类实体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积累更是无穷无尽。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一个经济体,曾经观察到所谓“人口过多导致资源不足”的现象。事实上,自从18世纪末的马尔萨斯以来,一直有各种各样的学者在不停地预言各种“人口极限”,但200多年来,这些“人口极限”的预言,和人类历史上其他各种末日预言一样,一个接一个地被打破,没有一个应验过!
有人肯定会说:中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会是世界上、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达到人口临界值、从而第一个应验人口过剩理论的国家嘛!问题在于,如果以人口密度计,中国远远不是世界第一。
有人曾统计过,世界上比中国人口密度更高的国家共56个,其中大多数比中国更加富裕和繁荣。如果把这56个国家假设成一个,其总面积仅7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006年高达21亿。依据中国的16亿人口极限理论它们早就崩溃了。然而这56个国家2004年人均GDP为5511美元,是中国同年人均GDP(1100美元)的5倍。如果这些国家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发展程度,还不会使它们的人均资源消耗达到临界值,那么,人口密度更低、人均资源消耗更少的中国,怎么可能率先闯过红线呢?
很多人还强调说,中国地理状况恶劣,可耕地面积少。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至2008年,中国可耕地占国土总面积的比率,高达56%,在207个国家中高居第54位。而很多一向被我们说成是人少地多的国家,其真相是可耕地比率远远低于我国。如澳大利亚居第60位(54.3%),法国62位(53.4%),德国70位(48 .5%),意大利78位(45.5%),
美国仅居第81位(45%)!像以色列、韩国和日本这些高密度人口国家,其可耕地占国土总面积更是分别只有区区23.3%、18.6%和12.7%。
而觉得自己人口太少而大力从中国等地吸引移民的加拿大,其可耕地占国土面积竟然只有少得可怜的7.4%。在207个国家中排名第191位!因此,按人均耕地算,中国在世界上的排名情况反而好于人均国土面积,大致应该在200多个国家中排100名左右。
我并不想全盘否定人口膨胀危机学说。我也同意,人口膨胀而超出地球资源承载能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问题在于,就现有人类知识水平来看,我们还远远不能断言“人口极限”已经快要到来。更进一步,由于中国人口密度并不高,
人均可用资源并不少,人均消耗资源又比较低(因为我们人均收入在世界上居于下游),所以,即使人类的确已经接近了人口临界点,中国也绝对不是世界上最需要为此担忧、最需要急迫地严格控制人口数量的国家。